题型与分值:填空 20分 简答20 X 2 = 40 分 论述题 40 X 1 = 40分
填空题整理:
1、 自然界四大起源:宇宙的起源,地球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人类的起源。
2、 物理学三大发现:电子、X射线、放射性元素。
3、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量变与质量、否定之否定。
4、 自然界发展的规律:自组织规律、转化守恒律、循环发展律。
5、 自然界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且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物质是认识自然的逻辑起点。
物质具有系统性、多样性、层次性、稳定性与可变性等特点,遵循质能守恒定律。
6、 科学事实的三个特点:个别性、客观性、能动性。
7、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三大交换:物质、能量、信息。
8、 科学假说的特点:科学性、猜测性、多样性。
9、 科学假说的4个作用:
1) 假说使科学研究成为能动的自觉的活动
2) 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粱
3) 假说是激发科学创造的媒介
4) 假说之间的竞争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动力
10、 逻辑方法:分析和综合,归纳与演绎,类比法
11、 非逻辑方法:想象、机遇、直觉。。。。。。
12、 科学抽象的本质: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一般。
13、 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可检验标准、相容性标准、逻辑简单性标准
简答题整理:
一、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答:
1、 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近代、唯物辩证:
1) 古代自然哲学:原始、朴素、思辩的唯物主义和原始、朴素、思辩的辩证法;
具有两个特点: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 近代机械的形而上学(静止、片面、孤立地看问题)的自然观:
独立的观点—-否定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静止的观点—-否定了事物的发展变化,认为“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3) 唯物辩证自然观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但是遵循内在规律。
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2、 哲学是时代的精华,离不开自然科学为它提供的基础。
3、 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在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发展的。
4、 有什么样的自然科学就有什么样的哲学观点,有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就会对自然科学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所以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是相互的。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
1、 当前的全球性危机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原因:
现代人类由于人工自然的扩大而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干预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从而出现了生态危机,这种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耕地锐减,人口暴增
2) 土地沙漠化
3) 能源枯竭
4) 环境污染加剧
5) 生物物种灭绝
2、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完整内涵应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进化和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在协调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下,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保证不会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强调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能以损害别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代价,特别是要注意维护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需求。
3、 可持续发展的5个要素:
1) 发展应该是全面的。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且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只有建立在良性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
2) 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要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3)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要合理使用并给予保护。
4)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5) 控制人口增长与消除贫困是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前提。
4、 结合国情。
三、科研选题的案例分析
1、 为什么说问题是起点?
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它包含一定的求解目标和解答域,但尚无正确的答案。
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科学问题归根结底来源于社会生产实践与科学实践。但由于科学理论发展的相对独立性与自主性,理论内部的矛盾与不同理论之间的矛盾也是科学问题的重要来源。
1) 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的矛盾:当原有的科学理论不能解释科学实践中所发现的新现象,新事实时,便产生了矛盾,也产生了需要探讨的问题。
2) 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
悖论产生问题:若一个理论在推论中证明了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的等价形式,那么这个理论就包含有悖论。
佯谬产生问题:如果从一个理论中能推出它不能成立的结论,就构成了一个佯谬。
3) 不同学派理论之间的矛盾
4) 社会需要与生产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
2、 案例:突出步骤、原则(选题的意义和可行性是重点)
科研选题的步骤:
1) 文献调查,实地考查:当选题开始时,首先要了解前人的工作,进行文献调研。文献调研是为了考察前人对有关课题已作过的工作及其经验教训,以免重复他人已指出的错误和重复他人已作过的分析。
2) 提出选题,初步论证,必须按照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进行。
ü 调研后经过分析、筛选,提出研究课题,然后还要对课题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和可行性分析。例如建立模型进行初步计算,或围绕课题设计一些必要的实验。若有几个备选课题,则需要对计算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和筛选。此外,还需要了解所选课题是否属于科学理论或生产、技术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估计其理论价值或社会和经济效益。科学研究不仅需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且总是期望通过研究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
ü 需求性原则是指面向社会需要和学科理论发展的需要。社会需要包含经济发展的需要、国防建设的需要、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事业的需要。学科理论发展的需要包含开拓科学领域的需要、更新学科理论的需要、改时科学方法的需要等。科学研究分为三个层次:开发研究、应用研究、基础研究。
ü 创造性原则是指选出的课题应是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并预期从中能产生创造性的科学技术成果。为了使选题能够更符合创造性要求,第一,要加强情报工作,掌握科技动态;第二,要注意到最有希望出创造性成果、最需要创造性而且最能激发和砥砺创造力的地方去选题;第三,要加强学习,提高科学鉴知能力,注意锻炼有助于选题的思维方法。
ü 科学性原则是指选出的课题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根据,把课题设置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背景下,并使之成为在科学上可以成立和可以探讨的问题。一般来说,明显与已有科学理念相违背的题目不应作为选择对象,除非确已发现了与该理论相矛盾的事实并把这咱种矛盾作为科研课题。与此相应,毫玩事实依据的题目也不应作为选择对象,除非确有把握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获得有关事实。
ü 可行性原则是指选择的课题应与研究者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即根据已经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进选题。可行性原则要求在选题时认真考虑科学研究的整体能力。在主观条件方面要分析科研队伍的结构各种人才的配置,研究者的知识结构、知识储备等。在客观条件方面要考虑科研经费、实验设备、原材料供应、国书情报资料以及期限的要求等因素。还要考虑科研的外部环境、国家政策、学术交流等条伯。选题时应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才容易取得研究成果。
3) 确定课题,小结。
ü 上述选题原则都是限制性原则,它们相互制约,把所选课题限制在比较窄小的范围内。在选课题时应自觉遵循这些基本原则,这将有助于适时而正确地对所选课题作出决断。
ü 在初步论证的基础上写出选题报告,然后经过评议,选出最佳选题。评议方式一般采用同行专家评审制。
论述题整理:
一、论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马克思在把生产力看作是推动社会历史最终决定性力量的基础上,认为科学技术是“一般生产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发展,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对人类泩活的影响,已经达到前人无法想象的地步。
1、从在生产力中的地位来看:
生产力的
两因素说:人的因素,物的因素 è
三因素说:生产资料,生产工具,生产者 è
四因素说:生产资料,生产工具,生产者,管理(科技) è
生产力公式:
生产力 = 科学技术 X (劳动对象 + 劳动工具 + 劳动者)。
可见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科学技术直接影响着生力中当中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和劳动者。
2、从生产力的发展史来看:
生产力的发展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
1)古代手工生产力阶段(远古—->18世纪中叶)
在这个阶段可以划分为三个时代: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但都以物质交换为主,主要技术方式是简单利用自然力:风力,水力,人力及畜力,运用简单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
2)机器生产力时期(18世纪中叶—->二战时期)
这个阶段利用蒸气、电力、原子能进行着以能量交换为主的劳作,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利用动力、传动机、工作机作用于劳动对象,实现了工作方式的半自动化、自动化。实现了生产的又一次飞跃,在传统的“生产—-技术—-科学”发展模式仍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趋势。
3)科技生产力时期(二战后至今)
这个阶段发展以信息为核心,以六大科技群体:微电子等信息科技,核能等新源科技、超导等新材料科技、人造卫量等空间科技、基因工程等生物科技以及海洋科技的崛起为标志,科学技术的发展开始进入全面突破、综合创新的阶段,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日益紧密,产业技术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全面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官、学、商一体化和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发生质的突变,它逐步成为决定生产力总体水平高低的首要因素。
综上,不管是从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还是从生产力的发展历史及趋势来看,都可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论述科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
1、 科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主要表现为产业高层次化,产品科技含量高密化,科技应用于生产的周期大为缩短,高科技及其产业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龙头。
80年代新科技革命带来了一系列的战略转移,主要表现在:
1) 政府加大干预
2) 以美国带头掀起的抢占制高点风
3) 加大了国际合作与交流。
2、 90年代知识经济向传统经济学发起了挑战:
1) 传统经济学:
<土地,资本,厂房,生产资料>=物质=内生变量,而知识 = 外生变量
物质是稀缺的,遵循收益递减规律
2) 现在:
知识 = 内生变量,且唯一不遵守收益递减规律
生产一代,开发一代,储存一代
在信息网络化下,供需平衡(零库存)
知识(人才培养、开发、管理)
3、 现代经济化比以往任何时期都依赖科技,科技的对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高:
20世纪初:5%–10%
二战时期:30%–40%
20世纪中叶:50%
80-90年代:60%–80%.
4、 投资转向教育、企业文化、无形资产等知识产业。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自然界-自然辩证法
人类社会-历史唯物主义
人类思维-辩证思维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商品(价值,劳动,剩余价值)
科学社会主义 无资矛盾->无产阶级革命
绪论
1科学与哲学关系?
2自然观: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运动的,时空. 人与自然的关系?
辩证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
3科学观: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 科学技术: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科学活动
4方法论:科学发现,科学抽象,理论建构.逻辑方法与非逻辑方法.
5科学技术与社会 STS
波普:”证伪主义”
科学:真理,被证实了的理论
科学革命论:从问题到问题
理论负荷论:
一古代自然哲学
世界本原: 物质组成 – 唯物主义,精神/神 – 唯心主义(毕达哥拉斯”数”,柏拉图”理念”)
1朴素,原始,唯物主义
(泰勒斯”水”),”火”,”气”,”土” 德谟克利特”原子” – 质量,运动
2 朴素辩证法
赫拉克利特“火”: 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原始的,思辨的,猜测的
公元5-15世纪(低谷),神学 ->文艺复兴
13世纪:罗吉尔.培根 倡导实验科学
16世纪:费兰西斯.培根 实验科学 知识就是力量
伽利略完成了实验科学
二近代机械/形而上学的自然观
15世纪下半叶-机械唯物主义-18世纪中叶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中叶
1,分化:力学,天文学,数学
力学特别发达
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开创自然科学上的一个新时期
伽利略,惯性原理,自由落体运动
科普勒 行星运行三定律
牛顿 万有引力定律
2,分析为主,分门别类,割裂,静止,收集材料
洛克,形而上学: 孤立/静止/片面
18世纪下半叶
第一次工业革命
天文学 康德:星云假说 拉普拉斯:事物,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1744
地质学 赖尔:地质学原理 1830
自然科学三大发现
生物学 施莱登,施旺 植/动物细胞学说 1838 (世界是统一的,统一于物质)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物种起源 1839 (遗传,变异,优胜劣汰)
物理学: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内在的
2世界观转化 唯心-唯物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康德:自在之物 <=不可认识的(唯物) 为我之物<=先yan之物
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 宗教本质(人<->神)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 > 人本主义
3三大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 – 费尔巴哈
英国经济政治学 – 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 商品,价值,劳动价值论 – 马克思剩余价值论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马克思2个必然 (无产阶级替代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
4社会实践
认识 -> 实践 -> 认识
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物理学三大发现: 电子,X射线,放射性元素 (夸克)基本粒子
列宁
1 物质是无限可分的
2 物质的概念 哲学的物质是范畴 物理学的物质 / 客观实在性
3 辩证法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矛盾),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螺旋上升,波浪式前进)
4 共产主义 = 苏维埃政权 + 全国电气化(科技) (自发,自觉)
第一章
物质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粒子,场(连续,间断) / 元素)
自然界的无限性 宇宙无限
自然界有规律的
自然界发展规律: 自组织律,转化守恒律,循环发展律
自然界四大起源:宇宙,地球,生命,人类
第二章 人与自然的辩证法
一古代和谐(被动)
二近代工业化(对抗)(不和谐,主动)
全球性问题(人口,粮食,工业,污染,资源:西蒙<没有极限的增长>(已知储量))
马尔塞斯(人口:几何,粮食:算术)
罗马俱乐部<世界末日> 零增长 1962 寂静的春天
1980 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主席:布伦特兰夫人 布氏定义<只有一个地球>当代人发展不能损害后代人的发展
1992 巴西 环发 134个国家 <21世纪议程><里约宣扬> 认识->行动(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
1 发展还是硬道理:经济,社会,环境,科技
2 经济发展是基础: 量变到质变 科技,靠科技推动
3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4 资源还是有限的
5 人口问题,控制数量,提高质量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当遵循七个原则:始终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全力提高社会发展的质量;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需求;调控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维持、扩大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和生态服务能力;集中关注科技进步对于可持续发展瓶颈的突破;始终调控效率与公平的平衡。
(1)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怎样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答案要点:
(1)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依据在于,第一,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较少,环境承载能力有限,这些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因素。要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控制人口增长,合理使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保证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持续的后劲和良好的条件。第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的严峻的挑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必然选择。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经济、资源和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它鼓励经济增长而不是取消经济增长,但可持续发展更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
其次,实现资源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以资源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为条件,它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自然承载力相协调。
再次,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人口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中的最大问题,因此,控制人口,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即又好又快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的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抓住了发展的内在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的统一,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体现了过去发展、现在发展和未来发展的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先哲 孟子”竭泽而渔” 可续利用 <田律>二月,禁止捕鱼,七月纵之
第三章 科学事实 自然观/方法论/科技观
科研选题,步骤和原则
步骤
1 文献调研,实地考察
2 初步论证
1 需要性原则: 社会需要,学科发展的需要
2 创造性原则
3 科学性原则
4 可行性原则: 客观可行(时间,同期条件),主观可行(知识,科技,能力)
3 小结
科学事实的特点和作用:个别性,科学客观性,能动性
人类社会与外界环境的三个交换:物质,能量,信息
科学假说的特点:科学性,猜测性,多样性
科学假说的作用
1,假说使科学研究成为能动的自觉的活动
2,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
3,假说是激发科学创造的媒介
4,假说之间的竞争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动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一 生产力中的地位
生产力两因素:人+物
三因素:生产者+生产资料+生产工具
四因素:生产者+生产资料+生产工具+管理(科技)
生产力 = 科学技术 * (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者)
二 生产力的发展史
1 古代手工生产力(古代 – 18世纪中叶)
物为主: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 自然力:风力,水力,人力,畜力
体力和经验为基础 技术方式: 人 -> 工具 -> 对象
2 机器生产力时期 (18世纪中叶 – 二战)
能量交换为主 能量:蒸汽,电力,原子能时代
机器大生产为主 技术方式: 人 -> 动力机->传动机->工作机->对象
半自动->自动化过程 人->
3 科技生产力时期 (二战 – )
信息为主 学科群,技术群,产品群
人类文明的三大支助 物质:新材料科学,能量:新能源科学,信息科学
人类发展的战略转移 空间科学,海洋科学
21世纪带头学科 生命科学
以科技为主: 产学研一体化(企业学校科研),官学商一体化(政府学校风险投资)
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
古代:科学(发现) – 技术(发明) – 生产(应用)
现代: 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周期变短
新人机系统:人->智能机->动力机->…
科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
80年代 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转移
1 政府加大对科技的干预 (旧)美国:基础,军事,空间科学
首脑亲自参与 – 白宫科技委员会
加大投入 R&D/GDP 研究与开发
2 抢占制高点
美国重大计划
40年代:曼哈顿计划
60年代:阿波罗计划
70年代:石油
80年代:星球大战,对撞机
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NII),尖端技术,新材料技术
日本:计算机计划
欧盟:”尤利卡”高科技
中国:863,973,计划,攀登计划,火炬计划
3 国际合作与交流
个人研究:牛顿 18世纪下半叶以前
集体研究:爱迪生实验室
国家研究:二战以后
国际研究:
对象全球化:人类基因,粮食,人口,环境,资源,气象
风险加大了:高科技,高风险,高回报
4 人才的争夺全球化
竞争-综合国力-科技-科技人才
90年代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的由来与发展
1962:美,马克鲁普”知识产业” 1947-1958 美国10.6%的速度发展
1973:<后工业社会>贝尔,围绕”知识”
1980: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金钱(资本) – 知识 奈斯比特<大趋势>,信息经济社会
1986:保罗.罗默:”新经济增长理论” 知识,信息,技术(内生)
传统经济学(物质经济学)
一 物质是稀缺的
二 收益递减规律(资本,厂房,土地(最大比例))知识不遵守(外生)
1996 OECD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什么叫知识经济:知识,信息,生产使用分配之上的经济
3 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
20世纪初 5%,二战 30-40% 80,90年代 60-80%
4 投资转向教育,软资源 – 无形资产,知识管理
软件业(印度)
人是自然的保护者吗?
科学研究始于什么? 观察,实验,问题
科研选题
科学技术是福是祸?(正作用,负面效应(人为,认识,肤浅,学科发展不平衡))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科学责任,社会责任.